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万宁桥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六八年六月十九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.七九年一月返京.

[原创]夏日说冰  

2016-01-14 12:45:54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现在的冬天远沒有五六十年代寒冷,加上那时人们肚里缺少高热值的食物,衣服也不那么耐寒,所以从感觉上就冷.那时冬季西北风吹得电线呜呜作响,马路也冻裂,一化雪就上冻。房沿挂冰柱,地面打岀溜。冬至后的十来天就要在什剎海釆集自然冰了.早在结冰前已做好准备,前海三角闸和北海后门闸都加高了闸板,提高了水位.等水沉淀几天再放掉水面杂物,称为"涮河".等到冬至后冰层达到一定厚度后就开始釆冰。釆冰工人穿棉胶鞋或钉了皮掌的毡靴,下身套防水裤,再或带护腿防止碎冰溅入鞋里.上穿棉衣,外罩反毛皮坎肩.系一条绳子,头戴狗皮帽,这是基本配置.当然也有各色装扮不一而同.采冰使用工具有三种,一,冰镩长约一米,前三分之一用钢铁打制,约五厘米粗,尖头锋利,后三分之二镩身是约十五厘米粗的木柱,两头有铁篐,靠中部有一横把儿,双手可握.二.搭钩,约一米五长,木柄头部有一铁钩,长十五厘米,尖头有约三厘米的小钩又称鹰嘴钩.三.卡钩,两弧行扁钩呈剪刀状,头部有向内小钩,上头由铁环联接,抬冰块用,和抬木材用的卡钩一致,长约七十厘米.采冰时先用冰镩在冰面上画线,分成若干小格.而后沿线用冰镩用力凿下,只凿冰十余厘米深就行,然后在四边要点上用力一凿,一块方方正正的长八十厘米,宽四十厘米,厚约三十厘米的冰块就分离出来了,再用搭钩搭上冰面用卡钩抬走上岸装车.从冬到春大约采三四次,第二次冰质量最好,干净,透亮,硬实.第一次的脏,第三次的发白易碎.
过去大量采集自然冰主要是供应北京夏季降温和冷藏食品,旧时北京有大小十几处冰窖,有的地方因有冰窖而得名.什刹海釆集的冰大部分存储在北海东门外的雪池冰窖,小时候夏季出冰时我进去看过,在一米多厚的窖顶下还有三四米深,窖內两边整齐堆放着七八层冰块,中间一米多宽的道上铺着木板和草袋子.运冰工人都穿胶靴,棉上衣腰扎破草绳.窖内寒气逼人,工人用推车将冰运出来装车,马车居多.分送商铺,冷库,医院,殡仪馆.也零售用干夏季家里办丧事的放在尸床下降温用的.每当商铺缷冰时邻近小孩子就围了上来,也不管干净与否拣起来用手搓搓直接放进嘴里.遇到卸冰工人高兴时故意用搭钩敲碎些让小孩子多拣点儿.七十年代用自来水制的人造冰大量兴起,自然冰逐渐就消亡了.
什刹海历史上最大的,空前絕后的釆冰热潮发生在1967年1月,为了响应老毛头儿到江河湖海游泳的号召,上头决定将什剎海改造成天然游泳场(前海,后海,西海),首先要淸河底,铺上河卵石,而且在冬季施工最为方便.一入秋封冻前就开始放水.殘留的水有一尺多深等结冰后再淸除.天冷水冻透了,冰面下紧贴着淤泥,当时动员了周围二十几个单位有上千人义务劳动,冰面上遍插彩旗把什刹海变成了大工地,大嗽叭播送着红色歌曲,毛的语录宣传口号响彻大地,各种型状的冰块被连拖带拉运上河岸,大部分冰块被倒进护城河里.孩子们不顾寒冷跳下尺把深的泥水中抢捉幸存的鱼儿.这热闹场面从明朝开始几百年也是唯一次,我有幸目睹,今后也不大可能再被复制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01)| 评论(1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